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

实践团探访林水寨生态园:感受生态魅力,践行公益使命

发布时间:2025-07-28 16:08:0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7月11日至13日,安徽农业大学生态农业调研实践团赴六安市林寨村林水寨生态园开展 “三下乡” 实践活动。为深入了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乡村振兴联动机制,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谈、公益授课等形式,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抵达林水寨生态园时的合影 刘鸿基 供图

一、生态园里的 “自然哲学”:从五年育梨到天圆地方

踏入林水寨生态园,空气中有泥土与果香的混合气息。实践团成员注意到住宿区摆放的梨果,表皮带晨露。“这梨得等五年才能到大家嘴里。” 生态园老师魏永興解释,“头三年这片地需休耕,恢复土壤肥力;后两年培育,第一年果实自然脱落作肥料,第二年果实可供食用。” 他拾起一片落叶,泥土从指缝落下,“种地需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在魏永興带领下,实践团走进园区深处的土坯房。一只灰兔蜷缩在墙角干草堆,见人仅抬了抬耳朵。“这是野生的,自行进入土坯房。” 魏永興轻抚土坯墙,墙面麦秸秆清晰可见,“这房子按传统‘天圆地方’结构建造,屋顶为圆,地基为方。” 他指向房中央的地基坑,坑底有一拳头大小的小坑,“这里叫‘气眼’,老辈说法是能接通地气。这类土壤攥之成团,松之能散,肥力较好。” 实践团成员记录时,窗外风穿过房梁,带起细碎尘土。

园区西侧稻田里,青翠的稻穗在风中摇曳,稻粒青涩未熟。“这是‘鱼田雪稻’,需经两霜一雪,生长周期 210 天,较普通水稻长约两个月,目前处于生长期。” 魏永興指向田埂边的温度计,拨开稻穗可见水下鱼群,“稻护鱼、鱼肥稻,不使用化肥农药,虽亩产不高,但订单已排至年底。”

图为 “鱼田雪稻” 生长情况  刘鸿基 供图

二、村企联动的振兴密码:生态园里的民生账本

“生态园建成后,村里荒地减少,村民收入增加。” 林寨村党委书记方祖全在村委会会议室向实践团介绍,“2015 年园区动工至今,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 2 万元。” 

图为林寨村方祖全书记向我们讲解村子的大致情况 刘鸿基 供图

方祖全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村委会的老人助餐点,说明不同年龄段老人的用餐标准,该场所同时免费提供给村民办理红白大事。随后,一行人来到村委会为村民设置的休闲娱乐场所,内有健身设备及阅读期刊,覆盖各年龄段村民需求。方祖全介绍:“此处称为党群服务中心,同时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三、泥土里的公益课:把实验室搬到田埂上

“抓一把土捏一捏,能成团的是黏土,散成粉的是沙土。”7 月 13 日上午,生态园研学基地内,实践团成员向 10 余名小朋友演示土壤质地分析。​

实践团带来的便携式土壤分析仪前围满孩子。将土壤样本放入仪器后,屏幕显示出氮、磷、钾含量数据。“生态园土壤氮含量较普通农田高 20%,这与休耕育土有关。” 实践团成员操作时讲解,小朋友在笔记本上画土壤颗粒。活动尾声,实践团成员分发自制的垃圾分类画册。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小朋友进行土壤检测实验  刘鸿基 供图

四、白鹭与稻田的共生诗:生态保护的鲜活样本

生态园东侧水域上,一群白鹭掠过水面。“那是‘白鹭洲’,需划船抵达。” 魏永興指向水中小洲,“此前为荒滩,经生态改造后,白鹭在此栖息。” 实践团成员远观可见洲上芦苇丛中白鹭探头,划桨声惊起几只白鹭,翅膀拍打声在水面扩散。​

“水质、噪音、光照等需达标,否则白鹭不会在此栖息。” 魏永興指向岸边监测仪。实践团成员注意到园区围栏上的 “生态监测日志”,最新记录为:“7 月 12 日,白鹭活动频次 12 次,水质 pH 值 7.2。”

此次实践活动中,安徽农业大学生态农业调研实践团不仅记录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果,更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文/范高博 图/刘鸿基)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