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物业+养老”:小切口撬动大养老的新可能

发布时间:2025-07-25 13:25:5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当银发浪潮席卷而来,“物业+养老”以其“在地性”与“可及性”,正悄然为老龄化社会困境开辟新路径。这一模式跳脱传统框架,让家门口的物业公司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网络。

物业的天然禀赋令人瞩目。他们扎根社区,与业主朝夕相见,形成了难能可贵的信任纽带。这份信任正是提供“最后一米”服务的基础——无论是24小时应急响应,还是水电维修的低偿援助,物业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老人的燃眉之急。更可贵的是,物业管家凭借对老人的熟悉,可化身专业的“养老顾问”,精准链接资源,制定个性化养老方案。当物业食堂的饭菜香飘满社区,当代购、陪诊服务悄然落地,一种全龄友好的温暖生态已然萌芽。

然而,这条路径仍布满荆棘。条块分割的行政藩篱首当其冲。物业由住建系统管理,养老政策却出自民政系统,医疗资源又归属卫健医保,部门间协同不足导致政策传导失灵、资源整合困难。风险保障的空白亦令人忧虑。应急服务缺乏配套保险,健康档案共享无门,物业常在“救与不救”间陷入伦理困境。此外,物业人员虽有服务热情,但专业养老技能匮乏,培训手段单一,未能形成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激励机制缺失更让不少物业企业在公益与盈利间举步维艰。

如何将这一模式锻造成应对老龄化的有力武器?关键在于系统化制度设计与资源整合:

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协同机制。于街镇层面成立养老资源调度中心,融合住建、民政、卫健、医保等多部门力量,为物业提供“一站式”政策指导与资源链接,变“碎片指导”为“体系支撑”。创新保障体系,化解后顾之忧。开发专属“物业+养老”综合责任险,覆盖应急救助等风险场景;在严格保护隐私前提下,探索社区医疗数据有限共享机制,为急救争取黄金时间。强化能力孵化,培育专业力量。设立分层培训体系,对物业人员开展急救技能、老年心理等实操培训;举办服务创新大赛,推广优秀案例;鼓励物业与专业养老机构结对共建,借力提升。完善激励机制,注入可持续动能。将养老投入与成效纳入物业企业评级及政府采购评价体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开展社区食堂、适老化改造等项目给予补贴;探索“服务积分”制度,激活低龄老人参与互助养老。

物业这一日常存在,恰恰蕴含着养老破局的关键密钥——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式养老的温度往往源于社区单元里那些微小却坚实的支撑。当物业的24小时应急服务为老人筑起安全防线,当管家化身“养老顾问”为老人解读政策、链接资源,当社区食堂的热饭热菜温暖独居老人的餐桌,一种新型养老共同体正在生成。它承载着让所有老年人在熟悉环境中安享晚年的朴素心愿,“物业+养老”模式,可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具韧性解决方案。(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王志刚)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