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

奔赴兴城古城!在明代城墙下触摸千年文脉,在非遗烟火里读懂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24 17:03:5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这个夏天,我们三下乡的目的地就是葫芦岛兴城古城。这里不是课本里的历史名词,而是一座能触摸、能品尝、能沉浸式体验的“活态文化博物馆”。从明代城墙的砖缝到非遗铜火锅的热气,从文庙的古柏到剧本游的AR光影,每一处都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

第一站:在明代城墙下,读“会说话的建筑”

作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大明代古城之一,兴城的城墙本身就是一本立体史书。3200米长的青砖城墙、四角的角台、中心的钟鼓楼,藏着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智慧:瓮城的陷阱设计、箭孔的射程计算,甚至连“十字街”布局都暗合“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观。

我们带着敬畏之心走进古城,在祖氏石坊前细辨石雕上的战马纹饰,听当地老人讲抗清名将祖氏兄弟的故事;在钟鼓楼的飞檐下记录斗拱结构,理解古代工匠“不用一根铁钉”的建造奇迹。站在魁星楼远眺,辽西丘陵与渤海湾的轮廓在眼前铺开,瞬间懂了“兵家必争之地”的壮阔。

第二站:非遗里的烟火气,是传承最生动的模样

文化从不只在古籍里,更在市井烟火中。在兴城,我们能遇见最鲜活的传承,

路过祖氏石坊时,不妨模仿当地人的样子摸一摸石狮子——“摸狮头万事顺,摸狮尾长百岁”,这句流传百年的民谣,是民俗里的浪漫。这些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当地人每天都在延续的生活。我们会和非遗传承人聊聊手艺背后的故事,记录那些“守艺”的坚持。

第三站:当传统遇见年轻,文化可以这样“潮”

别以为古城只有“老故事”,这里的“新玩法”能让你秒穿历史,在城墙下体验“古城穿越剧本游”,用AR扫码解锁明代守军的任务,仿佛和袁崇焕一起站在城楼上戍边;去文庙的“儒学研习营”试试拓碑,在宣纸与墨汁的接触中,感受古人“敬字惜纸”的虔诚;你甚至能在泳装店发现惊喜,那就是全球每4件泳装就有1件产自兴城,而设计里藏着满族纹样、海水江崖纹的传统美学。

我们会记录这些“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看看古老文化如何在年轻力量里焕发新生。

为什么是兴城?

这里有“修旧如旧”的城墙修复现场,让我们思考“保护与创新”的平衡;有非遗饮食里的文化包容,让我们看见“传统在当代的调适”;更有从武将戍边到文旅新生的蜕变,让我们读懂“守正创新”从来不是抽象的词。

三下乡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去发现:传统文化如何“活”在当下?年轻一代能为传承做些什么?(王婧妍 刘亚卓 张心如)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