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西秀区,有这么一条河,既承载着灌溉万亩良田的实用价值,又流淌着民族团结、城乡相融的温情,它便是邢江河。从古代屯堡人的石砌沟渠到现代智慧水利设施,西秀区的“水利”二字,早已超越“兴修水利、防治水患”的表层含义,成为一条串联历史与当下、各族群众与发展机遇的“融合之河”。
初心之河
走进西秀区云峰八寨的本寨村,一条青石板沟渠沿屯墙蜿蜒而下,流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侧江南风格的青色瓦房。当地老人说,这是600年前屯堡人戍边时修建的“军屯渠”。明初“调北征南”后,将士们既要防御外敌,又要屯垦种地,便顺着山势凿石为渠,将山间活水引入村寨。
“这渠不只是浇地的,更是‘连心’的。”本寨村渠边有块刻着“共饮一渠”的石碑,见证着岁月里的情谊。
最初,渠水由军户统一管理,按人口、田亩分配;后来周边各族村民迁来,屯堡人主动拓宽渠道,让水流入更多村寨的梯田。
如今军屯渠仍在使用,春耕时,老农户教新村民用渠水育秧;秋收后,村民们请屯堡人到自家稻田尝新米。一渠古水,从“军事供给”变成“共生纽带”,悄悄写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开篇。
发展之河
如果说古渠是“慢流的温情”,西秀区的现代水利工程便是“奔腾的机遇”。
在蔡官镇,跳蹬河水库像一块蓝宝石镶嵌山间,通过输水管道和灌溉渠网,将水送到周边12个村寨的田间地头。
“以前靠天吃饭,玉米种下去能不能收全看雨水。”蔡官镇交椅村村民回忆,2018年水库未建成时,村里300多亩地因干旱减产一半。2020年跳蹬河水库及配套渠网建成后,不仅解决了灌溉难题,还让村里改种了经济效益更高的草莓和蔬菜。
如今村民们常说:“水管直接通到地头,按按钮就能浇水,技术员还来教大棚种植技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水库的价值不止于灌溉。工作人员介绍,跳蹬河水库兼顾防洪、供水和生态功能,汛期拦蓄洪水,避免下游村寨受灾;枯水期为周边乡镇提供饮用水;库区周边修了步道和观景台,成了各族村民散步、赶集的好去处。
“以前水库是‘工程’,现在是‘平台’,一商户来开农家乐,绣娘来摆摊,歌队来表演,水聚起来了,人也聚起来了。”
数字之河
在西秀区水利大数据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区136处水利设施的监测数据,水库水位、渠道流量、水质指标……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远程调控灌溉闸门,或向村寨发送用水提醒。
“以前管水靠‘喊’,现在靠‘算’。”调度中心工程师笑着说。过去,村寨间偶尔会因用水不均起矛盾;如今数据公开透明,用水按需分配,还能通过APP预约灌溉时间。更贴心的是,系统支持多语言提示,年纪大的村民也能轻松看懂。
在轿子山镇,智慧灌溉系统让各族村民的土地“连成一片”。葡萄园、茶叶地、稻田共用一套灌溉管网,系统根据作物需水量自动调节,既省水又高效。
“去年干旱,系统优先保证了所有人的基本用水,没人争、没人抢。”村民们说,水管埋在地下,却把人心连在了地上。
西秀答案
走访西秀区的水利工程,最动人的不是宏伟堤坝或先进设备,而是水流中流淌的“融合”密码——古渠边。
各族老人共话当年;水库旁,年轻人一起规划未来;屏幕前,数据让信任更简单。
西秀人说:“水是活的,人心也是活的。水利工程修到哪里,团结就延伸到哪里,发展就跟进到哪里。”
从600年前的“军屯渠”到今天的“智慧水网”,西秀区的“水利”早已超越“水”本身,成为一条以水为媒、以融聚情的“民心之河”。而这河水中映照的,正是“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生动图景。(采写/陈雪琴 图/西秀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