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瑰宝,赋能乡村振兴。近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百美寻踪”突击队走进阳江市东平镇大澳渔村,开展了一场以“渔乡新韵·虾酱新声”电商助农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队员们聚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澳虾酱制作技艺,通过实地探访、深度对话传承人、创新直播推广等形式,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并运用青春智慧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澳村口合影
大澳渔村的空气中都仿佛浸润着海的味道。突击队此行的核心,便是探寻那被誉为“阳江味道”名片的大澳虾酱。作为2022年入选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大澳虾酱的制作凝聚着世代渔民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敬畏。队员们深入了解到,这份独特风味的诞生,是对时令的严格遵循: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是制作的黄金期。传承人常在深夜出海捕捞新鲜毛虾,经精心挑洗、12小时初腌发酵、15分钟捣烂、二次发酵,再拌入足量海盐,最后封入陶瓮置于阴凉通风处。历经15天每日翻搅的时光雕琢,瓮中虾酱终成诱人的绛紫色泽。开瓮瞬间,咸鲜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叹服于时间与匠心共同缔造的海洋至味。
探秘古法:时间淬炼的海洋至味
在承载着历史与烟火气的“况记海味店”,队员们有幸采访了大澳虾酱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蔡实晃及其妻子黄小兰。蔡师傅详细讲解了选料、腌制、发酵、翻搅等关键步骤包括毛虾挑选的秘诀、盐分比例的精准把控以及温湿度调节的独到经验。通过深入交流,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手工制作的艰辛与不易。蔡师傅坦言,虾酱制作技艺要求高、周期长、产量有限,目前主要依靠家庭作坊式生产。他与黄阿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仅是对祖辈手艺的传承,更饱含着对这份海洋馈赠的深情。他们也表达了对于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市场推广受限等现实挑战的关切,期盼着这门古老技艺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对话匠心:蔡实晃夫妇的坚守与期盼
为让这道“舌尖上的非遗”香飘更远,“百美寻踪”突击队积极创新传播方式,策划并实施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探秘”大澳虾酱文化直播活动。队员们化身文化推介官,在传承人蔡实晃的指导下,通过直播镜头,带领网友们沉浸式体验大澳虾酱的魅力。直播不仅详细展示了虾酱的历史渊源、复杂的古法工艺,还介绍了多样的食用方法。传承人蔡师傅面对镜头,讲述了他与虾酱的故事,分享了对非遗传承的见解。此次直播反响热烈,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点赞与互动,有效拓宽了大澳虾酱的知名度,为古老的非遗技艺插上了数字化传播的翅膀,搭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文化桥梁。
科技赋能:直播架起非遗传播新桥梁
此次大澳渔村之行,“百美寻踪”突击队以脚步丈量文化深度,用青春智慧探索传承新路。队员们不仅深入理解了虾酱制作这一非遗技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匠心精神,更通过创新的直播实践,为非遗的活化传承贡献了青春方案。大澳虾酱,这一凝结着渔村智慧与海洋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富矿。队员们表示,将持续关注并助力大澳虾酱等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讲好阳江故事,传播振兴强音,以实际行动为“百千万工程”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承载着乡愁与匠心的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百美寻踪”突击队)
大合影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