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原甄品·牧歌嘹亮"探寻海南州绿色有机媒体行活动深入共和、兴海、同德、贵南、贵德五县,走访多家企业与合作社,目睹了青海海南州的特色农牧业、生态保护项目与三产融合发展的成果。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青海海南州不仅提高了经济发展效益,还保护了生态环境质量。
贵德县金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子基地 江上摄
科技赋能,增产增效
在同德县巴沟乡上巴村,青蚕15号豆荚饱满,预示着又一个丰产年。"我们采用'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品种、施肥、播种、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收获,今年预计单产可达300公斤,亩产值2100元。"村支书介绍道。自2019年以来,上巴村集中连片种植蚕豆-小麦650亩以上,通过技术员指导轮作倒茬和有机肥施用,不仅实现了"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更让202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00元。
贵南县青海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科技赋能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助力产业升级。作为青海省最大的民营企业,该司确定以“以科技先行”为发展思路,全力推进牧草种植加工等技术研发,研究相关工作快速推进,稳步发展。每年都有相关的科研试验和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截至目前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并形成了相关的技术成果规程。
贵德县金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则专注于种源研发。2024年,公司展示农作物新品种75种,建立冬小麦和春小麦"三圃田"各300亩,预计收储各类农作物1500-1600万公斤,可为省内外近60万亩大田提供优质种源。"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土地流转费4000余万元,我们要做高原种业的'领跑人”。"公司负责人表示。
同德县现代畜牧科技产业园区 赵树晏摄
三产融合,乡村振兴
在兴海县,千头牦牛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演绎着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精彩。"我们不仅养牦牛,还加工牦牛肉肠、风干牛肉,开发牦牛牧场体验游。"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通过建设牦牛文化展示馆,推出放牧、挤奶体验活动,配套餐饮设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2024年成立的兴海成列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更是将产业链延伸至旅游文创领域,带动周边牧户增收致富。
海南州农牧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天路飘香"品牌为引领,构建"产供加销"全产业链。公司打造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矩阵,账号累计涨粉1.5万,线上订单增长150%;与135家涉农企业建立供销合作关系,在江苏、北京等地开展推介20余次,销售额达5900万元;盘活国有资产,打造"晨光早市"和"星空夜市",形成"日游夜娱"的全时段消费场景,成为展示海南州特色的城市新地标。
龙羊峡畔的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让国外三文鱼企业刮目相看。作为亚洲规模领先、全国最大的智能化三文鱼企业,公司拥有集孵化、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内唯一拥有ASC、BAP 4星国际双认证的企业。"2024年我们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98%,2025年上半年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142%。"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5公斤/立方的超低密度养殖模式,确保了龙羊峡三文鱼的卓越品质,从捕捞到发货不超过6小时的高效流程,让高原冷水鱼36小时即可抵达消费者餐桌。
在贵德县华峰公司的现场,作为中华蜜蜂的非遗传承人陈振华详细介绍了中华蜜蜂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中华蜜蜂在生态产业链中不可或缺,对保持中华水源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平衡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中华蜂对保护高寒地区物种多样性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他打开蜂箱,蜜蜂进进出出,密密麻麻的蜜蜂爬满蜂巢。他说:中华蜜蜂身材小巧,绒毛很多,这有利于他在高寒地区生存。在对待天敌的时候,它们可以保持团结,入侵的胡蜂会被他们的团结一致,当温度升高到40度,可以直接瘫痪敌人。
兴海县牧场 江上摄
绿色发展,生态平衡
青海湖的生态奇迹令人振奋。2024年,青海湖水体面积增大到4650.08平方公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03万吨,栖息水鸟数量增加到60.6万只,普氏原羚由2002年的不足300只增加到3400余只。"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更趋平衡。"青海湖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全面完成本底调查、体制建设等8个方面主要任务,形成65项成果,正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创建。
走到贵德县德拉河流域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贵第四标段,雨正在下,河岸边刚刚种植的暴马丁香、云杉等植被。贵德县德拉河流域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缩影。该项目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8534.57万元,建设生态护坡1651米,重建受损缓冲地带植被19处,修复退化草地5处,修复总面积约53公顷。"我们在栽植云杉、油松等生态林木的基础上,还因地制宜栽植梨树、杏树等经济苗木,为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夯实基础。"贵德县生态环保安怡副局长介绍到。
共和县上塔迈村的光伏光热智慧畜棚示范基地,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平衡发展的完美结晶。"光伏板取暖解决了牲畜冷季保温问题,使暖棚内温度平均提高6.2℃以上,单头牛日均减少预混料3公斤,冬季5个月节约饲料成本约4万元。"基地技术人员介绍,该系统不仅解决了高原牧区牦牛藏羊"冬瘦春死亡"的困境,还实现了全季出栏,同时非供暖季日发电量达400度,为牧民提供生活用电,年节约成本3-4万元。
共和县上塔迈村的光伏光热智慧畜棚示范基地 褚多峰摄
企业担当,共同致富
在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北扎村,花之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三产融合"模式带动了一方经济。"我们建设了2800亩绿色食品标准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直接带动油菜种植户增收,还吸纳农牧民100多人就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成立以来,总带动农牧户40户212人,每年种植季节直接带动短期务工人员38人,固定就业31人,2021年以来举办培训班12期,362人次参与。
共和育兴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则以服务成员、谋求全体社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带领牧民致富。"从最初的6户到现在的512户,2024年养殖绵羊23320只、牛900头,实现总收入近800万元,获纯利润633.3万元,社员户均年收入3.35万元。"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完备的标准化技术支撑和监控体系,打造市场知名品牌,还建立内部扶持发展机制,对社员扩充养殖规模提供贷款帮助和贴息扶持。
青藏码头有机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则搭建了高原特产走向全国的桥梁。"我们整合了兴海县4乡3镇的172个农牧业专业合作社、4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65家家庭牧场,每年供销藏系羊4000只、牦牛500头,线上累计销售额960万元,线下销额达到850万元。"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互联网+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使兴海县各类合作社收入增长明显,人均增收1100元,带动12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从传统畜牧到特色农牧,从县域经济到全国经济,海南州的企业和合作社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生态保护为底色,在青藏高原上谱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正如青海湖的碧波不断扩容,这片高原沃土上的发展活力也在持续奔涌,向着经济生态双赢的目标坚实迈进,为全国生态脆弱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着"青海方案"。(文/图 阳洋 王梦琪)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