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

河南省美术馆馆藏水彩作品赴平顶山巡展

发布时间:2020-11-14 22:02:54 来源:中国报道

11月11日,“润物无声——李永海与新中国初期河南水彩画”巡展开幕仪式在平顶山市美术馆举办。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常华,河南省美术馆副馆长郭黎莅,李永海学生、原平顶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法震,平顶山学院教授、日本神户大学博士孙晓岗,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艺术科科长赵磊,河南省美术馆典藏研究部主任高敏参加开幕活动。开幕式由平顶山市美术馆馆长郭月霞主持。

河南省美术馆副馆长郭黎莅致辞

李永海学生、原平顶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法震发言

平顶山学院教授、日本神户大学博士孙晓岗发言

河南省美术馆典藏研究部主任高敏发言

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常华宣布展览开幕

开幕式由平顶山市美术馆馆长郭月霞主持

“润物无声——李永海与新中国初期河南水彩画”展览由河南省美术馆策划举办,是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组成部分,首展于2020年7月15至10月31日在河南省美术馆圆满举办。为了让优秀美术资源惠及更多公众,实现藏品最大化利用,此次展览将在省内进行巡展,平顶山市美术馆是巡展的第一站。

此次展览分为两个展览单元。第一单元为“镜像:李永海画作中的河南记忆”,展出了李永海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创作的水彩画作品,由“农村·农民·劳动场面”和“工厂·工人·建设热情”两个板块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浪潮在农业和工业领域火热开展,这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一个重要转变,即开始以人民的劳作生活和祖国的发展建设作为绘画的主题。这一时期,李永海以水彩为媒介,聚焦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对农村新貌、工业建设、城市生活均有生动反映。第二单元为“薪火:李永海与新中国河南水彩画教育”,展出了李永海同时代的师友、学生的水彩作品,由“同道相益”和“桃李成蹊”两个板块组成。

新中国时期的河南水彩画教育具备两方面的特质:一方面,从事水彩画教学和创作的师资队伍,不仅有李永海、李耘森为代表的专业水彩画家,还有谢瑞阶、马基光、周中孚等各个画种的优秀艺术家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水彩教学格局和创作面貌。另一方面,水彩画作为当时美术教育的基础课,是学习和理解西洋绘画的主要手段,接受水彩画教学训练的群体非常广泛,在李永海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共同影响下,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了美术创作领域的中坚力量,还有一大批学生也相继走上美术教育岗位,将先辈传授的理念和技巧以及自己的所学、所得再度推广,薪火相传、桃李成蹊,为新中国河南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此次巡展将进一步促进全省美术馆之间的交流互动与资源共享,带动全省地域美术资源的梳理、研究与整合,丰富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小远)

展览现场

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润物无声——李永海与新中国初期河南水彩画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8日—11月22日

展览地点:平顶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一楼展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美术馆 平顶山市美术馆

学术主持:于会见 郭月霞

行政统筹:董继武

艺术总监:郭黎莅

策 展 人 :高 敏 杨 倩

策展助理:王亚静 李文珂

李永海简介

李永海(1912—1963年)

新中国初期河南水彩画的重要开拓者、美术教育家。

1912年12月,出生于北京通县一个农民家庭。

1920年—1926年,就读于北京京师公立第八小学。

1926年—1932年,就读于北平市立第三中学(原京师公立第三中学)。

1932年—1935年,就读于北平私立艺术专门学校西画系。

1940年至1943年,执教于北平私立艺术专门学校,教授水彩画。

1943年秋,定居河南。先后在开封女中、大河中学、开封中学任美术教师。其间,创作大量水彩画,曾在河南省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新中国成立后,李永海执教于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教授水彩画。1953年,调至河南师专体艺科任美术教研室主任。1956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河南师专文科各科由开封迁往郑州,成立郑州师专,李永海在图画科教授水彩画。1958年郑州艺术学院成立,李永海任教于该校师资科。1962年,郑州艺术学院停办,音乐、美术系并入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李永海任教于新组建的艺术系,教授水彩画。

1963年10月10日,李永海先生突发疾病,卒于开封师范学院。

李永海一生从事水彩画的创作和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美术创作人才和教学师资骨干,桃李天下、润物无声,为河南美术教育事业和美术创作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镜像:李永海画作中的河南记忆

水彩画在中国通常被视为一个“小画种”,也有人称之为“轻音乐”。在新中国初期,尽管许多画家都有热情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画作出现,但是在水彩画领域,因为尺幅所限和材料特性等因素,在进行主题性绘画创作时较之油画表现力偏弱,所以不作为主题性绘画为重要阵地,而是成为了画家们探索艺术本体语言的实验园地。像李永海这样以水彩画为媒介,以主题性绘画为创作方向,聚焦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新气象,对农村新貌、工业建设、城市生活均有生动反映,且留存下来的此类作品数量如此之多(仅描绘七里营人民公社的就有12幅),在当时的水彩画坛并不多见。李永海的水彩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河南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他的作品是承载那段历史印迹的文化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展览单元,由“农村·农民·劳动场面”与“工厂·工人·建设热情”两个板块组成。

农村·农民·劳动场面

李永海 农忙季节28×35cm

20世纪50-60年代水彩

李永海 农村建设 26x37cm

20世纪50-60年代水彩

工厂·工人·建设热情

李永海 小土群炼钢厂 26.5x37.5cm

1958年 水彩

李永海 炼钢厂 28x35.5cm

1958年 水彩

薪火:李永海与新中国河南水彩画教育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是中国水彩画繁荣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当时的水彩画不是水彩画家的专属创作媒介,许多油画家、版画家、国画家、雕塑家也将其作为训练色彩直觉和形式探索的艺术实验载体。因此,新中国时期的河南水彩画教育也随之具备了两方面的特质:一是从事水彩画教学和创作的师资队伍,不仅有李永海、李耘森为代表的专业水彩画家,还有谢瑞阶、马基光、周中孚等各个画种的优秀艺术家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水彩教学格局和创作面貌。另一方面是水彩画作为当时美术教育的基础课,是学习和理解西洋绘画的主要手段,接受水彩画教学训练的群体非常广泛,在李永海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共同影响下,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了美术创作领域的中坚力量,还有一大批学生也相继走上美术教育岗位,将先辈传授的理念和技巧以及自己的所学、所得再度推广,薪火相传、桃李成蹊,为新中国河南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展览单元,由“同道相益”和“桃李成蹊”两个板块组成。

同道相益

李剑晨 秋江初霁 25x33.5cm

1957年水彩

李耘森 风景之三 26x19cm

1959年 水彩

桃李成蹊

李绍翰 师徒 34x27cm

1959年 水彩

宋惠民 戏冰 26.3x20.5cm

责任编辑:孙宝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