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

零下15℃打通地下“生命通道”

发布时间:2025-05-07 16:39:1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成了!盾构井-机场西站隧道区间3条联络通道全部贯通!”地下25米深处,零下15℃的寒雾在隧道中翻涌。2025年1月,随着最后一铲冻土被清出作业面,中交三航局六公司厦门机场片区地铁4号线项目5条联络通道施工全部完成。项目经理林四新抹去睫毛上凝结的冰晶,如释重负。

联络通道是连接两条地下并行隧道的横向逃生通道,隧道长度每超600米必须设置一条,堪称地铁的“生命通道”。项目位于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填海造地区域,盾构区间3500多米,穿越一处中间风井,须设5条6米至8米长的联络通道。

时针回拨至4个月前,新勘探到的地质报告上“欠固结沉降富水状态”几个字让林四新眉头拢上一层愁云。剩余3条待建联络通道要贯穿的土体含有大量水分,极易沉降流动,这犹如要在吸饱水的海绵中横向打洞,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涌水涌沙,风险极大,传统施工方法在此行不通。

面对施工困局,项目团队历经十余次方案比选和专家论证,最终敲定“冷冻加固矿山法”这一前沿工法破题。简单来说,就是把“冰箱”搬到地下25米,利用制冷设备使地层中的水结成冰,将原本松软的土体凝结为坚硬的冻土屏障,再进行开挖作业。相比传统降水法,这不仅能避免地下水资源浪费,更有效规避了涌水涌沙风险,实现安全、绿色施工两全其美。

当地表的人们裹着薄外套还在享受厦门20℃的暖冬时,一场静默的“冰封行动”在幽深的地层之下悄然展开。项目团队在隧道里搭建起冷冻站,3台冷冻机昼夜不停,将零下30℃的盐水通过蛛网般的管道注入联络通道预埋钢管。

40多天持续制冷中,电子测温器的荧光在隧道中明灭闪烁,30组传感器实时监控评估冻结壁效果,维持盐水温度在零下28℃至零下30℃。砂泥层在盐水的低温中逐渐凝固,原本松软的土体呈现出混凝土般的强度。

“施工前期我们做了十足准备,确保现场万无一失。”项目副经理林崇雄介绍道。工期紧凑,容不得半点失误。为确保冻土墙的稳定性,项目团队构建了多重保障。除了在各通道内安装电子测温器外,备用机组随时待命,维修人员24小时轮值,还配备了一个高功率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在项目团队精密的控制下,18℃的常态地温被平稳压制在零下15℃。

接下来,极寒环境下的“冰雕”作业是对项目团队的耐力考验。为保证冻土墙稳定,现场无法使用电暖设备,在开挖期间制冷系统全程运转,只有等到开挖完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结束后,才会对土层解冻。在仅容数人转身的狭小空间里,30斤重的风镐取代了大型机械设备。施工人员裹着加厚工服,呼出的白气在防尘面罩上凝成冰珠,他们手持风镐,像雕刻艺术品般一寸寸凿开冻土。

当外界为年货奔走时,这些“冰雕师”仅能以每天1米的速度,在寒雾中向前艰难掘进。为加快进度,3条联络通道的冻结与开挖同步推进,24小时连续作业,物料运输车在蜿蜒的隧道中穿梭如织。项目团队紧密规划,通过增加运输频次、加强人员组织调度、提前备存物料,在冰窖中创造了20天“零误工”的施工成绩。

站在贯通后的联络通道内,林四新抚摸着冰凉的冻土墙,感慨万千。他知道,这条凝结着智慧与汗水的“冰封走廊”,将在解冻后悄然融入城市轨道交通的脉络,默默守护着未来川流不息的人潮。(练玲 白瑞生)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