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爱心妈妈”以“一对一”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发布时间:2025-03-10 12:15:5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3月之初,在位于大山深处的杭州市淳安县大墅镇初级中学的校园,音乐教室里传来清澈的童声,一首《是妈妈是女儿》从窗口飘向山野。

镜头里,孩子们的眼中星辰闪烁,而镜头外,有一群身影始终默默守护——她们是讲台上执笔耕耘的“育人妈妈”,是宿舍里轻声叮嘱的“爱心妈妈”,是走廊上认真倾听的“知心妈妈”,是乡村教育振兴中托起无数微光的“她力量”。

是老师,也是“爱心妈妈”

在淳安县大墅镇初级中学,“爱心妈妈”从来不是一个虚名。通过“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女教师们以“一对一”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这里的孩子,多数父母都在外地务工,但他们的书包里总塞着“爱心妈妈”给的小零食,生日时也会收到“爱心妈妈”的小礼物。语文老师余丽常说:“在乡村学校,女教师的人设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教书育人’,她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部分母亲的角色。”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说:“每次听到孩子们唱《是妈妈是女儿》这首歌,我就想到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妈妈,也想到自己被这些孩子当做“妈妈”时那种被需要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是女儿,也是“年轻妈妈”

在乡村教育振兴一线,还有很多未婚的女教师勇敢地扛起了双重人生:视频连线里,她们仍是父母眼中撒娇的女儿;转身关上宿舍门,就成了守护几十个孩子的“年轻妈妈”。

她们带学生研学、组织各类兴趣社团、倾听孩子们的青春期心事……她们是父母膝下的女儿,却甘愿成为异乡孩子的“母爱”担当。

是她,还有她们

这份爱的传递,也凝聚着海亮教育外派团队中女性力量的坚守——

赵丽静校长扎根巫山二中两年,通过阳光教育让学生们快乐成长,让他们眼中有光、脸上有笑、心中有爱;姜晓雪老师选择回到乡村,在海南屯昌中学,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引导、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改变那些和曾经的她一样为出生、为家庭被困在原地的孩子;陈国丽校长从海亮小学到山西蒲县,主动投身乡村教育振兴事业,尽自己所能为学生们带来改变;张婷婷校长因为一间简陋的女生宿舍,在50岁的时候决定留在蒙阴联城中学,立志将学校打造成沂蒙山区乡村教育振兴示范学校;乔雪玲校长从贫困县走出考上北大,又助力自己的县中学生考上了北大;杜金菲校长从浙江到云南,无畏山路艰险,翻越一个又一个深山旮旯招生,给当地孩子带去教育的希望。

在海亮,这样的女性还有许多。在乡村教育振兴的田野上,女性是最不可或缺的“活力源泉”。她们是孩子的亲生母亲,也是“校园母亲”,交给孩子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以温柔与坚韧给予孩子们情感的陪伴。

正如《是妈妈是女儿》中唱道的:“我希望你被爱着,我希望你要快乐,我希望我的双手可以为你挡着风”,无论是血缘母亲,还是“教师妈妈”,她们的爱殊途同归:以坚定的付出,托举起孩子对未来的憧憬。(海亮教育)

责任编辑:宫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