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屯堡”文化为主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主基调,围绕中央民族工作主旋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新要求,打造出具有西秀区特色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实践特色,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交”氛围浓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非遗年”守望相助
六百余年的沧桑岁月,“屯堡”文化就像一抹“石榴红”,在安顺各族人民心中紧紧扎根,在这个“非遗”年,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话“铸牢”活动,深深印刻在各族群众心中,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屯堡,作为大明王朝实施“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国家战略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是边疆稳固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生动教材。每年的春节期间,安顺西秀区都会举办一系列以“屯堡文化年”为主题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文化体验,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深切感受到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践行。
活动现场,古老的屯堡建筑错落有致,红灯笼高高挂起,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身着传统服饰的屯堡人穿梭在街巷中,热情地招呼着游客和邻里。他们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历史的见证。
现场除了精彩的文艺表演,还有激动人心的村BA决赛、地戏表演、跳花活动等传统民俗活动精彩纷呈。地戏演员们头戴面具,身着戏服,以高亢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演绎着古老的故事,诉说着600多年来不变的家国情怀。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娱乐,更是屯堡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屯堡”绽放民族花
“屯堡”文化年,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在屯堡地区,各民族群众和谐共处,共同传承和弘扬屯堡文化。大家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在活动中,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随处可见。无论是民俗表演的筹备,还是年夜饭的准备,都离不开各民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屯堡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
“非遗”年,“屯堡”文化年
安顺西秀区的“屯堡”文化年,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它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欢乐和幸福,也为外界了解屯堡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提供了一个窗口。
在屯堡文化年里,各种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如“抬汪公”“地戏展演”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屯堡文化得以生动展现和广泛传播。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屯堡文化所蕴含的“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精神内涵,这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西秀区作为安顺屯堡文化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高度重视屯堡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修缮文物建筑群、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文创产品研发与销售等一系列措施,屯堡文化的活力动力得到了不断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也明显增强。
屯堡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守望相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家族和村落内部的相互扶持,也体现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谐共处中。
600年来,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他们通过共同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民族团结长盛不衰
在文化年活动中,这种守望相助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通过举办地戏表演、民俗巡游等活动,不仅展示了屯堡文化的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屯堡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屯堡人将“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融入家谱、地戏和家训中,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在文化年活动中,通过展示屯堡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魅力以及其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此外,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屯堡文化得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安顺市的屯堡地戏表演、非遗传承展示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提升了安顺屯堡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屯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安顺西秀区通过文化年活动,不仅让屯堡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屯堡文化正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西秀区在屯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特别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屯堡文化特色的数字产品和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让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屯堡文化,更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让屯堡文化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安顺西秀区的“屯堡文化年”活动,成为“非遗”年靓丽风景。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践行。同时,屯堡地区各民族之间的 精神依靠、团结友爱能够不断延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多的力量,让民族团结之树常青,让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和谐美满。(文/陈雪琴 图/西秀区民宗局)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