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青衿之志 履践致远”队于1月23日来到了淄博市周村古商城景区开展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深入非遗周村烧饼,探索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探寻古馆之秘 追溯烧饼之源
在文化自信日益彰显的当下,传统美食作为地域文化的生动表达,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浓浓的乡情。实践队首先来到周村烧饼博物馆,馆内丰富的史料、逼真的场景复原,让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周村烧饼从古代“胡饼”逐步演变至今的全过程。从最初简单的制作工具,到不同时期的包装样式,再到现代工业化生产的介绍,队员们对周村烧饼的发展脉络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认知。它源自周村古镇,历经数百年沉淀,从街头小吃发展成闻名遐迩的美食名片,2008 年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周村烧饼博物馆
请教传人之艺 领悟匠心之魂
随后,队员们拜访了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师傅,师傅现场展示了周村烧饼的制作工艺,从和面、揉面、制坯、上馅到烘烤,每一个步骤都一气呵成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功力。队员们仔细观察,并不时提出问题,传承人耐心解答,还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制作烧饼的心得以及坚守这门技艺的初心。“周村烧饼碗口大,一斤能称六十呀”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意为饼薄而轻。师傅详细介绍了周村烧饼的历史演变,从最初的民间面食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名吃。
实践队还参与了周村烧饼的制作体验活动。在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自上手,揉面时感受面团的韧性,包馅时掌握馅料的多少,烘烤时观察火候的变化。通过这次体验,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不易与魅力。与传承人的交流,让我看到了那份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制作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应当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传统美食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周村烧饼制作
遍访街巷民众 解锁烧饼前景
为拓展和扩大周村烧饼非遗传承的道路,实践队员们把调查问卷作为破题关键。他们紧扣周村烧饼的历史、工艺、口味,结合当代人的喜好与思维,精心设计问卷。随后,队员们走进高校、社区,与大家面对面交流。队员通过趣味讲述和互动,激发青年对周村烧饼的热爱。还借助短视频平台,展示制作过程与文化故事,引发网友关注。这次实践让队员深感责任重大,也坚定了传承信念,立志让周村烧饼在新时代绽放光彩。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周村烧饼这个舌尖上的非遗文化,深刻感受到了传统美食的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继续关注传承非遗。非遗文化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让我们携手踏上这场探寻之旅,共筑文化同心梦,让非遗之光照亮未来。(张乐佳)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