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

黔西市:突出“融”的导向,赋予“三个意义”助力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0-30 09:29:30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郭翰 报道)近年来,黔西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托“五高一铁”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项行动”,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黔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民族团结之魂

在黔西农投公司黄牛饲养第七基地,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备料,这个基地2000余头的安格斯牛,体型健硕,养殖场配备高端,一体化养殖,专业化护理,成为养殖场最明显优势。每个养殖场全部与农户达成合作模式。

黔西市9个肉牛养殖基地目前保有1.5万头安格斯牛,成为了地方带动农户致富增收、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公司按照“小规模、大群体”肉牛产业发展思路,带活300余个专业合作社,联农带农3.5万户,直接解决就业8000余人,间接解决就业3000余人。各民族真正得到了产业发展的实惠,有效促进各族人民就业增收。

在黔西市,随处可见的“团结凝聚力量,奋斗铸就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标语,这些标语既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可及,更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真实声音和深切夙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黔西市农投公司总经理刘修云这样说道。

农投公司是黔西市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的示范企业,黔西市通过示范带动引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惠及到各族群众。10月初,农投公司抓住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的契机,组织干部职工召开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宣讲会,不断深化公司干部职工对“三个意义”的认识,更加坚定“五个认同”。通过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好地带领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

谈到公司的发展,黔西市农投公司副总经理杨思政热情洋溢、充满信心。“近期,公司申请了5000万元的流动贷款用于高梁收购,我们公司作为黔西市的民贸民品企业,预计可获贷款贴息资金近百万元,将进一步带动公司的发展。”黔西市农投公司立足“三农”,以各民族发展增收致富作为基础,深化与茅台集团合作,订单化开展高粱种植,种植范围覆盖17个乡镇,种植面积7万余亩,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十余万人。“有农投公司保底收购,我们就只管种出来,就有钱赚,还上门收购。政府随时记到我们,心里就有底,不愁卖,心里踏实。”在雨朵镇土城村高粱收购点,曾帆顺如是说道。

农投公司通过产业发展,突出“融”的导向,赋予改革发展“三个意义”,进一步铸牢民族团结之魂。

加强爱国主义和感恩教育,坚守民族团结之根

化屋村位于乌江源头六冲河畔,总人口284户1133人。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曾经的化屋村,山岭光秃、房屋矮陋,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63.63%,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2021年以来,化屋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强爱国主义和感恩教育,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化屋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万元左右增加到2023的3万余元。

化屋村通过广泛开展村晚、民族歌舞会、民族服装走秀等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院坝会等形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各族群众知晓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将伟大祖国四个字深深根植在各族群众心中,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34户159人。化屋村在安置点建设了乡村振兴车间,文丽刺绣蜡染公司从最初5个人的团队、2台刺绣机,发展到了今天的63名员工、二十多台机器设备,仅2023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200多万元。随着化屋村乡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黔西市在化屋村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70万元,开发民宿8家、床位36个,带动各族群众开办精品民宿21家、床位191个。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80万元建设了7.5公里的旅游配套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带动更多的当地各族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2024年,化屋村获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命名,村党支部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化屋村各族群众在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中,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感恩意识深深地扎根在各族群众心中。

化屋村只是黔西市爱国主义和感恩教育的一个典型。在工作中,黔西市还通过在全市中小学常态化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等活动,厚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民族团结之基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三个意义”中的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各族群众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黔西市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任务,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擦亮幸福底色。

在民族工作中,黔西市始终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不断补齐民族地区民生短板。2023年,黔西市民宗局向上级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670 万元,实施项目9 个。2024年,获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50万元,实施项目23个。这些项目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乡村建设等多个领域,为各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城市建设进程中,黔西市着眼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改造老旧小区1235户、背街小巷10条,建成城市街心花园、口袋公园、休闲广场共9个。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持续巩固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

黔西市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黔西实践篇章的进程中,始终牢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的要求,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稳步增长。2023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人数达38.65人,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1.91亿元,发放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金2.77亿元。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到达93.01%、107.51%、94.7%,黔西一中成功与西南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以“三个意义”为引领,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是关系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改革发展的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黔西市在想问题、办事情中,以“三个意义”为引领、为方向、为标准,真正将改革发展的成效体现到维护祖国统一、惠及当地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上来。

在经济发展方面,黔西市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构建了“一主一特一辅”新型工业化和“一主两辅”农业现代化产业。同时,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化屋、中果河为龙头,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2023年,黔西市上榜赛迪西部百强县榜单。2024年前三季度,黔西市GDP增速达5.4%,排毕节市第一位。

在社会建设方面,黔西市通过不断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不断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黔西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黔西民宗局供图)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