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的王坝村,可以吃到可口的杀猪饭,可以感受村支两委给当地村民分红时,人们身着盛装,有的捧着分到手的红钱和物品笑容可掬的开心样,有的悠闲地品尝着王坝村自种自产、品质纯正,加工精细,经久耐泡,回味甘甜,汤色纯绿,香高持久兼含栗子兰花香型,具有提神醒脑之功效的福鼎茶时的幸福样。尽管现场寒风刺骨,但人们的心却温暖如春,共享这满满的热烈喜庆和快乐祥和的氛围。
秋天的王坝村,中午的阳光直晒大地,遍野疯长的山花和带刺的金刺梨仰头直面阳光,我真羡慕它们享受阳光沐浴时的无惧、自信和美丽状态。在玉米地里收割机的轰隆声中,只见王坝村的村支书罗启文、村主任龙建飞、驻村第一书记宋琰等人,跟在机器周围忙碌着。因为这是该村引进的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所以他们这些人中,有的人在观察机器的工作状态,有的跟在机器后面捡机器漏下的苞谷个个,犹如琴瑟和谐,又显得质朴自然。
王坝村隶属于乌当区新场镇,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二世祖罗公国泰远迁王家庄子苦竹林,因此地地形平坦,便称为“坝子”,久而久之,王坝寨便由此而来。后几次更替,便有了现在的“王坝村”。该村距离贵阳市中心45公里,距乌当区行政中心35公里,距新场镇政府1公里,全村面积共7.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00余亩,森林覆盖率为42%。现居住有布依、苗、汉、彝、穿青人、仡佬6个民族,现有村“两委”班子6人,党员34人。全村辖大寨、小寨、塘口一组、塘口二组、小珠、和平、多罗组7个村民小组。村内风景宜人,环境优美,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且村各道交通方便,水、电、路、讯已全面完善和覆盖,并在村内公共区域安装50个摄像头。村内各种人才辈出,有布依独唱歌手及独具民族特色的布依山歌队伍,有布依土歌传承人、民间簸箕画艺人、烙画艺人、传统土法织布艺人、布依刺绣等民族特色的传承者和守护者;有保留至今完整的传统花灯戏、雕刻、书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文物-铜鼓等神秘色彩。据村支书罗启文说,近年来该村考取省内省外的大学生逐渐增多。其中有一位名叫林金的小伙子,考入山东济南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中国航空航天研究院,成了一名科研人员。就村支书罗启文本人来说,2013年4月到王坝村任村支书一职以来,带领村民发展致富,多次获得贵州省委、贵阳市委、乌当区委颁发的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2019年3月获得国家认可的大专学历,2024年1月获得国家认可的本科毕业证书。2023年3月该村成立贵州瑞赋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罗启文兼任董事长,主要经营农业培训,劳务派遣,小型工程建设,目的就是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务工就业,增加经济效益。笔者文章开头提到的分红,据悉,2023年发放给村民的工资就是300多万,另外涉及到591户的分红金额就达30.5万元。
王坝村的主导产业养殖主要有奶牛、山羊,龙虾、土鸡、猪、牛、羊、鱼等;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有茶叶、蔬菜、梨子、刺梨等经济作物等,并设有7处洗菜池;王坝村自然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经济较为发达,村民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互助,是乌当区北部乡镇中各方面较为典型的村寨之一。这里有“好婆婆、好媳妇”荣誉称号以及五好“文明家庭”的典范。该村一户人家, 婆婆尊重儿媳自己的意向,关心体贴和支持儿媳的生活和工作,起早摸黑忙里忙外做家务、带孙子,对儿媳与自己的孩子们一视同仁。 儿媳妇尊重长辈、尊重婆婆的布依生活方式。自婆婆从厢房楼上摔下至尾椎骨折卧床3年来,她主动承担家务,对婆婆更是体贴入微,只要婆婆有需求,她就尽力满足。婆婆卧床期间,身上的褥疮隔天换药,她不怕脏不怕臭,坚持每天给婆婆擦洗,在她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站了起来。
各位看官可别小瞧了这个村支书的职位,就如罗启文自己总结的一样:“官不大,责任大;钱不多,事不少。”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看似很简单,其实比较复杂。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全心全意为村民做贡献、办实事,与全体村民同甘共苦,增进感情,赢得信任。村民的事情无小事,只要找到村委会都会耐心地帮他们解决,不能解决的给予政策上的答复和解释,村民代表共商村集体大事,为王坝村发展出谋划策,结合自身优势,寻找适合本村村情的发展道路。就我今天的跟班采访,只见罗启文支书就没有停下来过,一会儿在办公室安排工作,一会儿接电话为村民解决调解纠纷,一会儿又跑到项目基地检查,今天他和村主任龙建飞又让我见证了他们村支两委给村民们发工钱时,村民们的笑脸。其中一位是新场村的村民,名叫阮志龙,我看着他黑黑的脸上,只有数钱时那笑开的一口白白的牙齿成了整张脸上的分隔线。当他数完钱时,将钱全部递给了身边的妻子,这让我看见了这个村里夫妻互敬互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讲责任讲义务的良好家风。这就是王坝村村支两委初心植根于人民,助力村民富裕的实事。据统计,今年解决当地村民务工3500余人次,这几天一共发放工钱60余万元。
民心所向,政之所往。在推动和提升民生生活的同时,王坝村也重视宣传工作。在村里大多数房屋的外墙壁上,都张贴有《榜样的力量》《先进人物》《村规民约》以及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原副巡视员、机关党委书记郑传楼写的《十字经》等宣传内容,多举措强化“暖民心”宣传,齐心协力提升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王坝村的食堂里,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分别围坐两张圆桌吃饭。一样的菜,不同的人,却融洽得像一家人似的,幸福、快乐、和谐写满他们的脸上。这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应该有着“时光静好,与君同语;细水长流,与君同行。”的心境吧。
王坝村还有一大产业,就是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每天解决70多位村民的务工需求,月均收入2000元以上。村民们都说现在的工资加土地流转费,算下来一年有几万块钱。经济条件宽裕了,生活环境好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有篮球场、书屋、党员活动室、村史馆等。
在村史馆内,我注意到有两幅别致的“烙画”。烙画古时称为“火针刺绣”,后来有的又称为“火笔画”“烫画”等。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最大的特点是直接利用烙铁的热度在画板上形成深浅不一的色差,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风格,用古朴精细的线条勾勒,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艺术世界中不同的审美风貌。据村支书罗启文介绍,这是他们村的村民罗大成的作品,在“烙画”的旁边挂有几个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簸箕画。簸箕是一种从古到今的家庭用具,古时候的布依族人,用簸箕来盛放糍粑,他们将打好的糍粑捏成各种形状,或捏成人物、动物、花卉等,放在簸箕里,然后再撒上颜色,最后取出糍粑,在簸箕里就留下了好看的图案,这就是最初始的簸箕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对艺术的追求,人们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用画笔将颜料在簸箕上描绘出各种花鸟鱼虫、山乡风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风民俗等画面,将生活、生产提升到艺术,又以艺术的形式还原于生活,让人们感受到劳动之美、生活之美。
岁月流觞,多少人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记忆和事物在人们的遗存中一点点被销蚀。传奇的王坝村自明朝时期罗姓迁居以来,那些斑驳的时光,为人们留下了一些可资凭吊的风景。可以想象,在这块绿意葱茏的土地上,这里虽没有过鼓角争鸣的硝烟与劫难,但也有过奋力拼搏者的艰难跋涉与月下吟唱。在村史馆的一面墙壁上贴着曾经把曲折人生活出了精彩的已故退役老兵罗发厚等为王坝村做出过贡献的人物介绍,这应该是一份专属于这个小山村的独特记忆吧。罗启文介绍说,罗发厚老人曾经投笔从戎跟随部队进藏,在参加西藏平叛时出色地完成任务,为部队战斗提供坚实保证,立下了一等、二等战功,在部队时还被评为国家一级报务员。后来转业到地方,曾任中共新场乡党委书记、乌当区委副书记、贵阳市农委副主任。在职期间,带领干部村民奋力拼搏,取得了打开山区资源宝库的一把“金钥匙”,运用这把“金钥匙”,4年开发荒山荒水30000多亩,为当时全乡共有耕地面积的125倍,使农民家庭小林场、小茶场、小果园、小牧场星罗棋布,逐步形成农业商品新格局,开拓了经济发展新局面,为老百姓的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在玉米种植基地的工作上,当时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出来,他便多次组织召开群众会,引导和动员老百姓们,直到土地流转出来,为第二年春季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1998年3月退休后的罗老,回王坝村多罗组居住,仍不忘发挥余热,运用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充实的人生阅历,积极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王坝村是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的扶贫点,2023年驻村第一书记宋琰到任后,她以高度的热情、积极的作风和认真的态度,紧紧围绕“一宣六帮”的工作职责,用实际行动助力王坝村乡村振兴,再加上贵阳市农业农村局领导对帮扶工作的大力支持,为该村分配了贵阳市农业农村局村产业发展精准项目175万元:80万元的《贵阳市乌当区新场镇“六化”玉米制种基地示范项目》用于深化产业发展,与制种企业合作,按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绿色化标准,打造玉米制种示范基地;9万余元的《王坝村整村全域全量秸秆回收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将全村主要作物秸秆“肥料化”“基料化”等利用,防范秸秆露天焚烧,提升耕地质量;根据王坝村以蔬菜为主导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又争取了4万元200亩粮+菜项目的经费,3次邀请专家进行规划指导,另外,她配合村里积极争取村集体1+1公司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帮助公司作为优选服务主体被列入《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并以社会化服务2023年获财政补助12万元;帮助申报省级财政衔接资金70万元项目,确定资金使用方向为实用农机,有力提升村集体农业社会化服务装备水平,邀请市农机专家指导4次。文章开头的玉米收割机也是这当中的一项成果。
王坝村雨过天晴的落日时分,晚霞上台,那天边的山让出万丈光芒,把余晖投向大地,照得随处可见的每家门前晒满丰收的玉米和辣椒,像是铺了一片又一片的黄金甲。垂下的金黄色谷穗和朝上的绿色叶子,形成绿黄相交铺天盖地。有一种清清淡淡、让人安宁的香扑鼻而来。它不是单纯的谷粒的香,而是伴着泥土的芬芳、山水的甘洌,包含了茎秆、稻叶、稻花的气味,带着夕阳的余晖和成熟的馨甜,是土地最深处和稻谷熟了的味道。还有那被烧的秸秆发出阵阵烟雾氤氲在空中驻足,美得让人仿佛身处仙境。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我为什么住在乡下》中说:“人充满劳绩,但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如果现在是你身处在这诗意般的村庄,感受人与自然的连接,感受这大自然的灵气,你是否也会像我这般痴迷?
我和驻村第一书记宋琰沿着村街的硬化道路散步,倍感清新凉快。站在水稻旁边,秋风拂来,稻谷和叶片悠闲地摇动着,我仿佛听到垂坠的稻谷在王坝村的怀抱里发出悠长的回响,并穿透长空,我望向对面的升子坡,屏住呼吸,唯怕我的呼吸会打扰这令人如醉如痴的美景。如果现在是你身处在这诗意般的村庄,你是否也会像我这般痴迷?在这片沃土之上种下一颗美丽的种子。当宋琰听到我的想法后,她毫不犹豫地说:“我也种一颗梦想的种子,十年后,这颗种子一定会花繁叶茂。”(黄彩梅 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