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

“红军桥”见证威宁“三交”故事 

发布时间:2024-07-11 10:05:18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郭翰 报道)在威宁波涛汹涌的洛泽河上,有一座意义非凡的“红军桥”。这座桥,最初仅是由木板搭成的简易构造,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连通了云南和贵州,更是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为涛涛的洛泽河依然润泽这方水土

洛泽河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亘在彝良县龙街苗族彝族乡的边界,将云南省彝良县和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云贵乡紧紧连接来。河上的多座桥梁中,有座被各族人民亲切称为“红军桥”的石拱桥,格外引人注目。它因红军长征时转战此地而得名,是一座真正承继着红军艰苦卓绝长征精神的桥梁。

1936 年3月16日,贺龙、萧克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回旋战中,面临着前有天险阻断、后有敌人围追堵截的绝境,部队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图为红军桥简介

然而,当地百姓听闻红军需要架桥过河,纷纷毫不犹豫地捐献出自己准备盖房子、做家具的木料。红军战士们则在河岸最狭窄最陡峭的地方奋力开山凿石,搭建起了一座简易却充满希望的木桥。就在那个夜晚,红军大部队顺利过河,成功摆脱了追兵。这座红军用人民群众捐赠的木料架起的“红军桥”,是人民与红军紧密团结的象征,它也如同在人民群众心中架起了一座通往光明的精神之桥。

这座横跨两省的桥梁,见证了红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这雄奇险峻的深山峡谷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那如血般鲜红的“救军粮”,那常年奔流不息的洛泽河,那河床上被激流磨去棱角而略显光滑的宽大石块,都见证了那段远去的硝烟与永存的精神。激浪翻腾的滔滔河水,似乎永远在讲述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红二、六军团的红军战士们用钢铁般意志书写而成的红色历史。

图为当年红二、红六军团渡河遗址

时间来到 1986 年 6 月,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摄制组深入贵州省威宁县云贵乡洛泽河两岸采访,所摄专题片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对修桥的迫切渴望。为缅怀当地群众与红军的深厚情谊,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发展地方经济,两岸两省交通部门商定在原址附近共建“云贵红军桥”。

1989 年 11 月,大桥建成并立碑纪念。在采访过程中,云贵乡宣传委员讲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也让人们从红军的历史中汲取到了无尽的力量和智慧。

如今的威宁云贵乡,始终秉承着产业发展、百姓富裕的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让民族团结走深走实,见证威宁“三交”故事,民族交融之美。

今天,威宁自治县云贵乡利用云南、贵州两省接壤的区位优势,树立特色兴产业、扶龙头促种植、建市场活流通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以切实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他们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兴产业、富群众”的道路,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之路,“三交”氛围进一步提升。

在历史的优势中,威宁自治县充分利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利时机,将“红军桥”的故事讲得鲜活而生动。不断涌现出的一批批血浓于水、手足相亲的感人事迹,让威宁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更加灿烂夺目、美不胜收。

图为如今威宁自治县“三交”氛围浓郁

这座“红军桥”,不仅仅是一座物质的桥梁,更是一座连接着各族人民心灵的团结之桥,是传承百年的精神之光。它激励着威宁各民族在新时代继续团结一心、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威宁自治县各民族永远铭记这座“红军桥”,就铭记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铭记那民族团结的深厚力量,凝聚前行,奋进力量,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篇章。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