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

黔西市:聚焦“五个坚持”着力“五个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4-05-15 09:41:30 来源:中国报道

近年来,黔西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主线,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聚焦“五个坚持”着力“五个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乌江秘境.花都黔西”建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

坚持党建引领,“一盘棋”夯实民族团结基础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目标,不断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党政推动,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市委、市政府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巡察考核、巡视巡察和政绩考核,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部门联动,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力度。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将创建工作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要点,深入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6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35个,成为黔西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有力抓手。

宣传发动,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村级大喇叭等载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广泛关注“国家民委”“道中华”等微信公众号。组建“花都红石榴”宣讲团,深入到机关、乡镇、学校、企业、村(社区)等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942场次,覆盖10.6万余人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参与面、知晓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坚持文化铸魂,“一条心”筑牢民族团结意识

黔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境内观音洞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享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的美誉。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积极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强基固本,培育践行增进互鉴互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全市30个乡镇(街道)、市直部门举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征文、书画创作、演讲比赛、文艺展演等活动200余场次,建成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在广大党员干部队伍中集中开展党史学习等主题党日活动300余场次,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厚植各民族爱国情怀。

凝心铸魂,突出共享丰富文化盛宴。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建素朴象祠,感悟中华民族博大胸怀,传承“知行合一”思想精髓,再现奢香夫人巩固边防、促进大一统历史观。修复大关盐号,重塑红军与当地各族群众结成“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民族精神。打造洪水红二六军团临时指挥所、定新英雄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用朴实语言讲述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各族干部群众对“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认同度持续增强。

创造创新,枝繁干壮彰显文化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5个一+N”为抓手全方位立体式抓好苗绣产业发展,开发苗绣文创产品300余种类,培育“化屋苗绣”等多个自主品牌,打造“黔韵水西”公共文化品牌。助推多彩贵州苗绣产业园落户黔西,带动30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推行“非遗+电商+手工”开发经营模式,将苗绣推向全国、全世界,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精品及社会影响力。

坚持发展惠民,“一幅图”绘就民族团结画卷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抢抓国发2号、国函65号等政策机遇,实施“强省会”战略和推进毕节副中心城市建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一城两翼”、“产城一体”主动融入的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以肉牛养殖为主、酒用高粱和食用菌为辅的“1+2+N”农业产业体系,黄牛控牛数和羊肚菌种植面积全省第一,酒用高粱种植面积11.03万亩,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4个。打造“双百亿”园区,推动煤电化一体、风光火互补、轻重工业齐头并进的思路,2023年,引进做强企业25家,各族群众就业达8.05万人以上,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

守护“两山”“颜值”,挖掘“两山”“价值”。牢固树立“两山”理念,践行示范区绿色发展主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创新推行“河长令+”工作机制,全省唯一获国务院1000万元奖励的单位。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黔西电厂利用碳排放配额获得全国市场首单碳排放权抵押贷款2800余万元。拓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渠道,累计利用森林面积60万余亩,产值13亿元以上,全省首张林业碳票落户黔西。2021年,化屋村获贵州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增进民生福祉,擦亮幸福底色。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143元和14773元,增长4.1%和8.5%。千方百计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全力夯实教育基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到达93.01%、107.51%、94.7%。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人数达38.65人。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1.91亿元,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金2.77亿元。各族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

坚持互嵌融合,“一家亲”丰富民族团结载体

发挥“五高一铁”交通区位优势,突出“融”的导向,努力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互嵌融合发展。

以节为媒实施青少年交流计划。制定《黔西市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学校为主阵地,联合市教科局、文广、图书馆开展“阅读知黔西•传统润心田”等活动,在2所学校推行“双语”教学,为少数民族学生送上语言“钥匙”,“双培”行动完成培训6期3000人次。承办国家级省市各类文体赛事活动9场,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尊重、共同成长、增进认同。

以情促融实施互嵌式发展计划。制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引导各族群众在新的规划空间大流动、大融居,动员各族群众8404户36887人搬出大山融入城市。聚焦“五个体系”推进服务阵地建设和感恩教育,积极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造珠江游船“化屋号”,将黔西推向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劳务输出对接机制,利用8个渠道开展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输出,截至目前,共计输出各族群众27138人。

以文塑旅实施旅游促“三交”。制定《黔西市旅游产业化工作重点任务》《黔西市旅游发展运营管理工作方案》,依托“织金洞—乌江源百里画廊—百里杜鹃”双5A精品旅游路线,举办首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活动,持续开展“好生活在黔西”等系列民俗节庆活动,精心打造莲城金街“流光溢彩夜贵州”、文峰路等夜娱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观光旅游,在黔西投资兴业、安居乐业,2023年,接待游客1189.76万人,旅游收入124.69亿元。

坚持规范治理,“一体化”提升民族团结实效

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依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推动民族工作法治化、社会化、数字化。

加强教育,推动民族工作法治化。宣传《法“点”人生》民法典普法短剧,推进法律宣传教育进村入寨,创作推广民法典公益广告和普法短视频,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依托全国立法联系点的作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化屋村村民委员会获评“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完善体系,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建立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机构,全市364个行政村(社区)均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各民族矛盾纠纷,推动各族群众平等参与本地区各项事务。深化乡镇(街道)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试点,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7×24小时”政务服务窗口、“办不成事”和“急事急办”窗口,推动民族工作和社会化。

“数治”融合,推动民族工作数字化。全面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持续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和黔西市110社会联动中心“五联五化”工作机制,推行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政务服务事项“一窗通办”,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成为黔西政务服务各族群众的温度与速度。推进县乡村综治中心改革,建设“数字化屋”惠民服务示范点,巩固“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建设成果,推动民族工作数字化。(林永立)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