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织网筑梦 点灯前行——温州电力工业的壮阔百年

发布时间:2024-03-28 09:46:55 来源:中国报道

3月27日,在五马街口,“温州第一盏灯”铜雕正式亮相。110年前的这一天,电灯的光芒第一次照亮了温州的夜空,是以纪念。

一盏电灯的背后,是百十年温州电力工业发展的风风雨雨,是一步一脚印的漫漫光明之路。在温州有电110周年之际,这盏灯穿越时空,在繁华如昨的历史文化街区,为如织的游客行人讲述一段关于“电”的故事。

划破夜幕第一盏电灯点亮

时针拨回一百一十年前。1914年3月27日,是农历的三月初一,时值温州习俗“拦街福”,市区街道上悬灯挂彩、热闹非凡。借着温州普华电灯公司试车发电之际,五马街口刚刚开业的宁台旅馆特安装电灯200余盏,招徕顾客。虽是夜幕,但华灯初放,其景如白昼,一时之间万人空巷,争看这不用灯油的“火”。自此,温州人民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秉烛长夜,电灯慢慢进入了普罗大众的视野。

温州普华电气有限公司

温州普华电灯公司由乡绅李湄川、何醒南等人于1912年创办,是温州第一家民营股份制电力企业,原址正是如今小南路鹿城供电分公司所在之处,在1914年4月正式向市区供电。其创建初期,发电负荷仅有30至60千瓦,年发电量10至20万千瓦时,而当时的城区供电线路也十分简陋,变压器总容量不到100千伏安。受到发电、供电的双重限制,按照规定,报装电灯的功率均为25瓦,从傍晚发电时点亮,至午夜熄灭,每夜仅为4个小时,每月每盏灯电费1银元。

温州普华电气有限公司股票

1924年,温州普华电灯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改名为温州普华兴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接任总经理的是出身经商世家的实业家杨雨农,流淌着创新血液的他大刀阔斧谋求突破,改锅炉蒸汽发电为柴油机发电,扩大发电量,又扩充输电线路,将输电时间延长至12小时,还把原先的包灯制改为电表制,每度电价二角七分。在杨雨农的苦心经营下,普华电气公司不断添置新机、扩建厂房,1938年,电厂装机容量2096千瓦,年发电量达420.8万千瓦时,分别为1914年的70倍和42倍。

想象一下,电作为当时的新兴能源,点亮的不仅是时代的夜幕,还是不断向上的社会经济:电能支撑工业发展,锯木、碾米等工厂用上了电动马达,机械化逐步开始取代原始的人力劳动;电网又向市井延伸,城区免费安装的数百盏路灯拔地而起,近郊部分农村开始用电排灌;电力成为时代的“明星”,普华电气公司的一举一动都成为温州市民和报刊关注的新闻……

命运多舛挫折中坚韧成长

看似欣欣向荣的电力工业,却备受燃料柴油供应短缺的掣肘,停电在当年是家常便饭、屡见不鲜。据1937年《浙瓯日报》载:“普华电气因柴油缺乏,每日暂停输电11小时……或夜间照常供给,每日黎明至上午12时,暂停电6小时。”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天供电都无法保证,只有除夕前后才会出现“通宵输电”的情况。

山河动荡的时期,温州电力工业的命运也在风雨中摇曳,充满了艰辛与坎坷。抗战期间,发供电设备屡次遭到侵华日军的破坏与掠夺,日寇的海上封锁还导致了柴油供应的断档。在不断的摧毁与微薄的重建之中徘徊,温州还是陷入了那漫长的黑夜——1947年2月4日,全市唯一一台288千瓦柴油机组地轴断裂,于是全城断电,这一停便是十个月。

温州城区旧貌

如此时局之中,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御敌,温州电力工业也涌现出抗争的星星之火。1947年,普华电气公司聘任张有才为经理,陆雨元、沈笃忱为副经理,在沪、温募得新增股本3.5亿元,又向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购买了1000千瓦柴油机全套设备,于同年12月31日试车发电成功,时隔近一年,温州城区终于再次迎来了光亮。

随着新中国成立,电力事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温州政府采用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办电方针,先后兴建东屿火力发电厂和百丈漈水力发电厂,同步建设输电线路与变电所,形成了电网的雏形。1984年,温州电网正式并入大电网,结束了孤网运行的历史。

东屿火力发电厂旧貌

颠覆传统发电模式和运转的革命也正在进行。2012年,国网温州供电公司承建国家863项目含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风、光、柴、储综合系统得到成功运用。而今顺应服务“双碳”目标,落实温州聚力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的部署,“核风光水蓄氢储”的能源发展布局蓝图也正在描绘。

现在,从城市到农村,从海岛到山乡,电站星罗棋布,铁塔巍峨耸立,银线串联四方,电缆穿越海峡,温州电网稳步奔跑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征程上。

百年相伴社会经济“晴雨表”

从第一盏电灯亮起,电已伴随温州这片热土,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路相伴、一路支撑,不断变迁的电力数据不仅记录下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更折射出了社会经济运行的趋势与方向。

温州市区电力初创的十年间,年用电量仅为10-20万千瓦时。经历了初期的发展与随后战争的蹂躏,用电量也波澜起伏。直至1949年5月解放,用电范围仅限市区及瑞安、平阳的主要城镇,多数县无电,全市年用电量也不过160万千瓦时。

上世纪60年代初建设的110千伏平阳变电所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社会经济繁荣向好,用电量也同步呈现出令人瞠目的增长速度。“一五”时期,用电量年均递增36.2%,到了“二五”时期,年均递增更是达到了61.9%。1978年后,改革开放春风拂面,温州人走出家乡,走向全国甚至世界,成为了“敢为天下先”的代名词。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和雨后春笋般的小微企业推动着用电量的迅猛发展,至1988年全市各县联网供电时,全年用电量达到了近14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近4倍。

用电量不断增长的另一面,电也摘下了曾经的“奢侈品”标签,走入了万千寻常百姓家。1927年,温州城区用户数只有3224户,电能计量方式分为包灯制和电表制两种,包灯制每盏每月电费为1.4银元,几乎是20斤大米的价格,而电表制每度电的价格约为0.3银元。1949年,温州市区用户数也仅为5111户,因战争创伤未愈,电价起伏不定,至1951年,照明电价稳定为0.64元。

1983年12月31日投运的我市第一座220千伏变电所慈湖变电所俯瞰

时间来到今天,温州全市已有用电户数534.98万户,居民生活用电的价格为0.538元(年用电量2760千瓦时以下的部分)。供电服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国网温州供电公司多措并举提升供电服务品质,“刷脸办”“线上办”等便捷服务模式成为办电新常态,千方百计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电费管家”等一系列服务举措为企业节省“真金白银”,电力大数据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的“晴雨表”,逐渐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

“与太阳同起同睡的有福了,可是我赞美人间第一盏灯。”著名诗人卞之琳曾在诗句中盛情赞颂电灯。百十年前的一盏电灯,一段前人奋斗史,揭开了温州电力工业发展的序幕,也开启了一段传承接力、守望光明的路程。从一缕光亮到万家灯火,电陪伴着这片土地成长,守护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努力奔跑的身影,“千年商港”正划着电能之桨,驶向璀璨未来。(夏杨晨昱 陈浩飞)

责任编辑:宫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