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张华谢 报道)6月30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疫情下的农民工就业状况与促进”论坛通过在线方式成功举办。论坛邀请了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业界和农民工代表共同研讨,结合调研的最新数据以及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长期观察,提出农民工就业的促进策略,对疫情后就业保障和产业复苏提供了积极的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首先代表此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对参与论坛的专家表示感谢,对参与论坛的听众表示欢迎。农民工就业是疫情当前迫切要解决的两大就业问题之一,他从历史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就业的发展变化,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已经肯定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合法地位,但是仍然面临着结构性就业的问题,特别是此次疫情之后,农民工外出就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2019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组在长三角地区进行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调研,依托新市民就业服务平台(我的打工网)完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今年疫情期间又对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和复工情况进行了持续跟踪调查。王俊秀研究员在此次论坛上发布了调研的初步结果。调查发现,工价在疫情期间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虽然换工频繁、参与社会保障积极性不高,生活压力大是青年农民工的普遍生存状态,但疫情增加了农民工稳定工作的意愿。对农民工群体来说,从稳就业到保就业,是解决农民工短工化、真正实现城市融入的首要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中心刘金伟处长基于疫情期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提出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帮扶力度,避免连锁效应;加强入职前培训、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增加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分析了疫情对农民工及各行业的冲击,坚信农民工市民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中国未来经济分布、人口空间分布等预测,从户籍制度改革、公共资源配置、宅基地盘活转化、建设用地的总量配置等方面,为农民工新市民化提供了系统性建议。
复旦大学褚荣伟教授主张真正回到农民工自身,深入分析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被动性和主动性,以及职业规划、工作选择、失业再就业等问题。农民工换工作有时是被迫,有时也是主动的战略选择。稳就业对他们来说是不是真正诉求,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要构建农民工个体的心理资本和人力资本,让他们对未来保有期望和渴望,最终实现其福祉。
新市民研究院执行院长奚军以“新市民—金字塔底层的商业真相”为题,分析了新市民阶层的特点以及新市民经济的产业逻辑,并介绍了如何以找工作为入口,从社交、买房、买车、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商业手段,真正促进农民工新市民化。
嘉宾主题发言后,论坛还进行了产、学、研、商的圆桌讨论。在北京大学公共管理中心秘书长王丰斌的主持下,论坛特别邀请了农民工代表杨超、新市民职介服务平台——我的打工网总裁办主任李聪、服务了近万名农民工的职介经纪人甘姐、以及新市民幼托机构——爱乐分创始人程冰原等,针对农民工就业和城市融入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回答了网友的问题。
责任编辑:陈卫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