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注重精神内涵,具体在书法艺术上则是:神韵、意境和情趣。书法艺术正是由于秉承了气韵生动、含蓄幽远、宁静飘逸的情趣,才被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在中国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中国书法艺术所呈现出的艺术语言、视觉效果远非常人所看到的那般单纯直白,而是以技法、修为、趣味挥笔构筑的笔墨个性、大雅情怀。抒写胸臆正是东方文化注重的精神内涵,具体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则蕴含着优雅的精神力量具有决定和指导的因素。在当代书法界,张志和以楷书著称。
2015年4月3日,笔者在军事博物馆参观了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教育基金会、央视数字书画频道联合举办的“张志和楷书展”。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张志和先生30多年来书法和学术上取得的综合成就,张志和先生的成果,堪谓著作等身,车载船量。其作品之富,质量之精,实属罕见。这些年来,他先后已有近百幅力作,或作为中小学教材;或搭载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或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或用铁艺打造于人民大会堂;或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或立碑刻石于名胜之地;或由出版社结集出版……对其书法作品,识者好评如潮,赞叹有加。志和先生在书坛的声誉与日俱增,并正在对中国的书法艺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次专门举办楷书展览,也是意在书法界树立良好导向。
张志和先生,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20多年前曾师从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攻读文学博士学位,并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他珍惜机缘,夜以继日,发奋苦攻,在启功先生的倾心相授下,书艺日见精进,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感悟亦实现了质的飞跃。后来他虽做了教授,并成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但仍以甘做小学生的态度,临池不苟,不敢稍有懈怠,个中艰辛,亦非常人所能想象,真可谓“墨池笔塚”、“汗水成河”。汩汩的汗水浇铸成了张志和先生书法艺术的坚实根基,无尽的付出孕育了他今日在书艺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其用心之诚、用功之深实属难能可贵。张志和先生的书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始终严格遵循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坚持走继承中求发展的正道,对于古人与前贤,他始终以虔诚、执著之心,孜孜以求,厚积博采。他从八法入手,初追柳楷,继探欧、虞、褚、薛,从晋唐诸圣到宋元明清各位大家,由源及流,广撷约取,穷究精研。对楷、隶、行、草诸书体,亦反复浸润,无不兼擅。同时,他亦深知,书法艺术的真谛是忌讳因循泥古,重创造,贵出新。否则,只能成为“书匠”,绝不能成为“书家”,更遑论独特与深刻。他说:“学习传统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制,在继承传统笔墨的过程中,要加上自己对笔墨的认识,理解传统中的精髓,笔墨必须与时代结合才能长存。”精髓之所以流传,必有它存在的价值,在中西方文化融合之时,中国书法有别于西方涂鸦。与传统相背离,试图走“捷径”的“书家”,其书法又能保留几载?老老实实遵从传统,可谓古板不通变化,要通就要悟,自然之笔不是偶然,直抒胸臆不是不讲法度,写实既是真亦是虚,虚虚实实中显空灵,空灵中显意境,笔法之端求精神,皴擦点染中有想象,寄寓了画家心中之景致,潇洒于世外,忘情于大自然,倾入对世俗的淡泊。实为真性情脱染于纸上,为观者悦目而不滞,喜看、细看,更喜看。
因此,他在长期的书艺探索中,一贯坚持既师古,又不泥古;既尊重名家,又不迷信古人;既认真对待每一名帖,却又不拘泥于某一家某一体;既在用笔、结体、章法、书理诸方面下苦功夫,同时又十分重视将个人的情趣与感悟融入其中,着力寻求笔墨与心灵的契合,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日常创作,既严从法度,置各种基本的书法要素于法度之中,又苦心孤诣地求变化、开生面,写出自己的体段,又不超越于法度之外。张志和崇拜启功先生,师从先生自始至终持有一颗“诚敬”之心。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张志和书法,与启功先生相比较,虽然一脉相承,却并不模仿先生的字,而有他自己的创新。记得齐白石先生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则失其所以为我。”书法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艺术。书法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成熟的艺术形式,稳定的美学特征和抒情方式集中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审美诉求。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艺术。就像唐代的律诗,你必须按照格律写作,必须合辙押韵,否则,即使你的词句再美,意境再高,但那不是律诗。我们知道,中国的诗词在唐代经过形式化之后出现了律诗,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我们固然可以认为格律使诗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第一流的诗人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如李白、杜甫。而且格律把中国诗推到了一个顶峰,而且是一个永远不可超越的顶峰。我们不得不承认唐朝以后律诗的繁荣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可以说以后任何一个时代关于诗永远也比不过唐代了。关于诗人,永远也超不过李白了。是真正的空前绝后。程式是一门艺术走向成熟的象征,中国的传统艺术,凡是高度成熟后都形成一定的程式。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提炼和升华,中国的艺术程式充满了浓郁的东方性质。当然它也埋着因袭的隐患。形式化、程式化当然可以使艺术创新受到拘束。但是程式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人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艺术家,程式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艺术家,有程式他的作品也平庸,无程式他还是平庸。比如写诗,你就是平仄全对,你也写不成李白;比如书法,你就是烂熟“八法”,你也写不出王羲之。当然这个“你”不是指你们在座的各位,是说那些平庸之人。传统艺术必须寓整齐于变化。怎么讲?整齐是它的形式或程式,比如说京剧也是程式化的艺术,“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工”。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你必须得照着祖上传下来的表演,可以有个性,可以有创造,比如唱腔的流派。但是你必须是“梅尚程荀”,不然你唱得再好,那不是京剧,如果你没出处,只能叫唱歌。书法也如此,你必须是“颜柳欧赵”,你必须有传承,不然的话,就不叫书法。凡是大师都是从传承中挣扎出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程式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这就好像我们看球赛,不懂的人看着运动员满场纵横,风驰电掣,好像毫无规则制约,但在行家眼里,那是处处循规蹈矩。要不然早被罚下场了。能继承传统而不违背时尚,能创新而不存在弊端。这是对书法创新的根本原则规定,因此,书法的创新很难,难就难在你要在既定的规矩中创造。
张志和先生受其恩师启功先生的影响至深,从言书谈做人。他说:“书品亦是人品,作书之前先做人;要修德、修心,书法是工作之余把玩、解闷的乐趣。认真修德性,保持平常心,耐得住性子磨炼意志。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是做不得书法的。”所以,我们看启功先生的书法,虽然也有楷书和草书,但主要是以行书见长;张志和虽然师从启功先生,也能写行草,却以楷书见长,且达到了不让古人的境界。他不仅能写小楷、中楷,也能写大楷,更能作榜书,殊为难能,殊为可贵矣。这是因为最高意义上的书法创作使用的是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共性来源于传统,它的存在显示了作品的历史传承性和文化基因的纯正性,也就是我们必须从古人那里吸收更多的养料,这份养料的吸收就是临帖、临帖、临帖。个性来自于作者在大量的、长期的书写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过智慧选择和处理有别于他人的特点,这种特点将证明作品的创造性而非固定套路的重复表演,个性的发挥与提升是作者创作能力的显示,共性是个性的基础,个性是共性的升华,只强调共性或过分强调个性均不可取,个性的发挥必须在符合艺术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张志和先生深知学问是一切艺术的开始,是其书法艺术生命的源泉。多年来,他在努力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过程中,一方面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文、赋,积极从中汲取书艺的精神营养,另一方面则又广泛涉猎世界文学、历史、哲学、绘画等领域的名作、专著,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书艺创作的人文土壤。在博学善悟中以学问促书艺,以书艺厚学识,并将这一切渗透到笔端和字里行间。腕底所涌现的是文化积淀,是其个人的学识、气质、精神与境界。每次展赏志和先生的书法作品,总觉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志和先生的书法风貌,端庄大气,厚重宽宏,疏朗洒脱,丰伟刚健,俨然已成自家面目。其楷书结体萧峻,点画精微,筋骨神俊,舒展圆厚,含诸家笔意,又迥然推陈,入古出新,自成一格,独步当今。他以“镂云裁月之功力,摄魂夺魄之神韵”所成就的书艺,令人钦慕。他的行草书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从性情中来,风神洒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启功先生的入室弟子,就书法艺术而言,承继先生的学养风采,张志和可无愧色!张志和孜孜以求的是崇高的人文精神与完美技法有机结合的艺术境界。寒灯夜雨、汲汲穷年,千锤百炼……如今,一路遍寻他笔耕的纵横阡陌,从他的书法里,我们仍可以看到那袭人的清气和沧桑。
张志和先生的书法作品用笔讲究,章法完美,浓淡相宜,枯湿自然,节奏感强,阳刚劲拔,又不失柔婉敦厚和飘逸洒脱,处处凝聚着自然之灵气,显示出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出东方文化的特质和精神内涵。他笔下的汉字就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符号,向人们展示着美妙的神韵和勾魂的风情。按钟繇的解释“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张志和先生的字就是从法度上升到境界,并创造了生活中的美观和艺术的唯美。借用王羲之的评语:“字字新奇,点点圆转,美不可再。”点与线条构成的字符,宛若跳跃的音符,在张志和先生的毫端舞蹈,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非常道,致广大而尽精微于毫尖,包含着大道至简的深刻哲理,也是用笔底生花形容不了的一种出神入化的禅境。这与其说在写字,不如说在用春秋笔法做文章,妙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语出《易传》);”灵感“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语出《易传》),”不禁让人突发奇思妙想,仿佛看见远古陶器上的字符、摩崖石刻上的图腾、商周宝鼎上的祭文、河图洛书上的灵符,以及秦篆、楚简、汉帛、燕书的靓颖。书法演变为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朴的风格,南帖北碑一直是当今书法家的宠爱。从志和先生的作品里,不仅能感受到古典的法、韵、意、态、朴,还可以感觉出南帖北碑的精气神,而且融入了现代人开拓创新的理念。他曾经应邀赴港台及欧美国家访问、交流、考察,对西方文艺复兴史了如指掌,并在理论上有所借鉴。他的字是自己生命再造的小精灵,从视觉效果看千娇百媚、仪态万方;直觉反应是他的心在宣纸上跳动,化作鸣泉飞瀑花语交织的天籁之音,令人不知不觉跨越时空超然物外。诸法之中,尤其赞赏他笔下那种素雅的朴。庄子曰:“既书又琢,复归于朴。”特别是身处物欲社会,更需要人心返璞归真。启功《跋董其昌行书小赤壁册》中谈书法美学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天成,如云:“不触不背,神存于心手之间……无意求工,而浩然任笔之所之,具见心在得失之外,亦书人之乐景也。”这番话也可以用来评价志和先生的作品,而且恰如其分。他在笔法与浑然天成之间融会贯通,谙熟二者的辩证关系,既懂“混合”又能“化合”,极好地赋予了书法以新型的生命力,并在大众认同的基础之上,摩代以苍古,筑造于时尚,领军尔浩瀚,给新生代书法以最为花冠式的至美实惠。
道骨。“道骨”属于书法美学范畴。动辄博览他作儒,静心精专自成禅。耐看经看是张志和先生书法的最为严重的品质。而所谓的“道骨”,道之以仙风,道之以仁德,道之以生命流变中的求索修为;而“骨”者之也,气节为上,豢寰宙池,托坤撑乾,亢卑不践,以自己全力之气,运行生命的整体律数。纵观张志和先生书法付之许感:抁、压、钩往往并举,格、抵、堆常常齐上,捻管、撮管、提斗一一着重,着、枕、提、悬四臂翻飞。这样的道骨之风随处可见:“德厚乾善,坤淳寿孳”是最具代表性标本。藉理继法,依理顺法。张志和先生的书法成就了他的初级理想。正所谓:意味愈浓烈,行笔欲充实;三姿越自如,墨撼愈强攻。也正是:“顶入成贴锋自藏,入之涩清见风光。起行收提按顿挫,方圆转折蹲驻皇。抢换中侧逆顺衄,疾涩战绞翻抽香。神疲气衰墨疟滞,则理情穆法道扬”。
书法艺术上的成功,必然得到社会的认可。教育部有关部门经过严格评审,确定张志和先生的楷书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此次由张志和书写的大楷书《道德经》,足见其艺术功力之深厚,经典的内容和杰出的书法艺术相辉映,实为古今所仅见,给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篇章。古人云,字如其人。中国近两千年的优秀传统书风,历来倡扬德艺双馨,志和先生在几十年的书艺生涯中,始终笃奉“欲成好书必先做好人”的信条,他笃志履行一个书法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义务与责任。因此,他从不为名利所累,真正做到了“宁静致远”。这些反映在其书法作品中的,则是一种静气、大气和骨气。在成就、声誉面前,他最在意的是作为一个书法家,今天该做什么,明天该做什么。近年来,他还常以书法作品回报社会,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尽心尽力。2009年,他一次就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价值超千万元的书法精品,用以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时下,在不少地方,红尘滚滚,物欲横流。志和先生的德艺与人品人格,显得殊为可贵。
书法是世界上一门独特的艺术,她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以其不变的文化基调,衍生出千姿百态的生命风采,使一个个中华文明的不同发展时期立体起来,丰富,她使中华文明引以为骄傲和自豪。正因为她的古老,她才显得年轻;正因为她的厚重,她才具有无法颠覆的文化元素。因此,作为我辈来说只有不断发扬、升腾这门艺术,方是当今所有书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学无止境,书法艺术亦无止境。期待志和先生逾山千重志不懈,征程万里勇如初,在书法艺术方面,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本文系北京中科老专家技术中心陈玉荣博士撰写,是2015年时笔者参观张志和先生书画展时撰写的一篇旧作,曾在本人搜狐博客陈玉荣创作室中刊登过,此次在贵网发布略有改动,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陈卫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